目前◁◆,公司已拥有美国/PCT专利4件○=▪●●◇、已授权专利34件、申请各类专利50多件●▲…•□,研发团队累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钠电论文60多篇。
一个设备更先进pg电子app、体量更大的生产基地•-○…▲,已经拔地而起。位于滨海新区的康庄基地,公司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厂房已经结顶,即将于明年一季度投产,二期项目也进入建设阶段●▪▲▲■。作为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和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将形成年产4万吨级的钠电池材料产能,撬动18亿元的钠电池新兴大市场。
企业名片-○: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创新的成功典范□●-•◁。公司专注钠电核心科技创新,先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钠创新能源技术联合实验室、浙江钠创新能源研究院,获批“钠离子电池技术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钠电前瞻技术▼▽•◇,不断研发钠电新产品和新工艺▷●,为全球钠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关键材料和解决方案□▽▽•。
当前,以钠离子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和相关技术产品□=,是支持新能源在电力pg电子app、交通、通信等各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今年1月▽◁,工信部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政策加码,为未来储能行业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随着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该公司明年万吨级产能将触手可及。
“只有钠离子电池的材料做到批量生产,下游电芯才能做得出来。我们生产的正是钠离子电池的两大核心主材○▲•。”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研发生产主要聚焦钠电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和钠离子电池这两项技术的创新▼-=◁△。•▷“所有材料要实现工业化,都需要时间。目前,钠离子电池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大规模量产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已经抢先布局,为未来规模化生产做好准备。▼☆”
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成为开启创新的“金钥匙”。作为钠电池领域正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供应商,可用于支撑大规模储能技术可持续发展。从研发到生产,
“钠电和锂电被发现的时间相近,但是锂电成熟较早☆●▲=▷,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了飞速发展。△◆”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出于能源安全及产业化发展需求•…▼,钠离子电池的兴起是必然的•▲▪。
早在2011年,马教授的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钠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这也为钠电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自2018年成立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以来,公司在创新研发上持续投入,为钠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了一整套钠离子电池正极及其配套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解决方案。
走进位于滨海新区袍江片区北部马海区块的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内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去年10月☆☆▲▷,该公司钠创新能源千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成为绍芯谷“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后首个投产企业。
电动汽车☆-▷▼◆□、家用储能、工程机械……眼下☆★○•-,锂电池牢牢把控着这些重要领域◁◆◁▼。然而,我国80%以上的锂资源依赖进口●◇◁●□▼,且价格不断攀升,在诸多方面都有优势的钠资源正成为快速产业化的钠离子电池主要原材料,以替代锂电池▽○。研发早☆△●、投产快,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成果转化的孵化企业●☆=◇,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钠离子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乘着行业东风,这家新能源企业有望迎来腾飞☆•■●□。
公司创始人马紫峰教授自2007年起,连续2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聚焦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创新。在全力推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产业化的同时,马教授于2010年组织开展钠离子电池应用基础研究,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类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等正极材料及电解质方面取得显着成果。
2019年,建成全球首条吨级铁酸钠基正极材料生产线年pg电子app,建成全球首条百吨级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合作生产基地▲▪◁◁□★;2022年10月,千吨级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在马海基地建成投产……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在产业化道路上策马扬鞭☆★。
相较于目前普遍应用的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其超高安全性、高低温性能优异、功率特性佳及经济性强▽◇■▷,公司之所以能走在钠电池领域的前列▪△◇△,我国钠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泛=▪★△、成本低▷□▲•▪,该公司已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前沿企业pg电子app。眼下。
在很多人看来,该公司能迅速成长,不仅因为站在了产业起飞的风口,还得益于滨海新区的有力扶持▲-□。=■★◆◇◁“无论是孵化阶段还是项目建设阶段,新区都给予我们非常多的支持。为帮助钠创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政府为我们提供过渡厂房,争取用地指标等,送上‘一揽子’政策礼包■▪=◇。”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